01 我的感情是麻木的
我是一名重度抑郁癥患者。很多人不理解,抑郁者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?
以我親身的體會來說,就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,每天渾渾噩噩,面對什么事情總是在考慮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。對于家人的關心會感到厭煩,對朋友不愿溝通。一些細微的事情就會要死要活。
我的感情是麻木的,甚至要用刀在手上劃滿傷口才能感覺到一絲快感。
沒錯,快感。是那種自己還活著,處在生死邊界的存在感。
只有當鋒利的刀子在皮膚上割開血肉的那一刻,我才感覺,我是個人,活著的人,有痛感的人。
02 抑郁癥康復了,是什么感覺?
那年,我試圖割頸自殺,用的就是一把小小的陶瓷水果刀。搶救了兩個小時,閻王爺不愿意收下我。
睜開眼,看到爸媽哭紅的雙眼,我想:為了他們再活一次吧。
我開始接受治療,按時吃藥。
我發現以前感到厭煩、想不開的事情,慢慢找到了突破口;呼吸的每一口空氣,都覺得十分順暢;朋友們也愿意主動與我聊天,他們也愿意照顧我的情緒,主動聆聽我的困擾。
我開始發現,世界并不是無趣的,生活還是有很多美好之處,等待我去發現,去感受。
一、抑郁癥是一只“黑狗”
“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,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。”——丘吉爾
“黑狗”是抑郁癥的代名詞,在《我有條叫做“抑郁癥”的黑狗》一書中,作者馬修·約翰斯頓也以“黑狗”形象地比喻抑郁。
相關數據顯示,全球共有約4億人患有抑郁癥,但只有低于25%的患者會尋求有效的治療,每年至少有100萬人因抑郁而自殺。
而在中國,約有9000萬人患有抑郁癥,其中接受治療的大概只有8%,每年約有20多萬人,因抑郁自殺。
作為全球第四大疾病,抑郁癥讓全球數以億計的人們飽受痛苦,這一數字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,并開始出現患者低齡化的現象。
抑郁癥到底是什么?在我們的必修課本上,并沒有關于這方面的科普。在已知的新聞案例中,人們會傾向將抑郁等同于情緒低落、失眠、不愿意社交、想太多、性格內向等。
抑郁癥并不是單一種疾病,它是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后天環境相互作用下,導致人體產生一系列抑郁癥狀的持續動態過程。
面對如此龐大的“抑郁群體”,不少人因為對抑郁癥缺乏了解,錯失了早期干預的機會。但其實抑郁癥在早期是有較為明顯的癥狀:
1、情緒持續化低落。覺得空虛,沒有價值感。
2、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失去興趣。
3、食欲激增/喪失,體重明顯變化。
4、睡眠出現問題,失眠/嗜睡。
5、行為發生改變,變得煩躁,或是行動緩慢。
6、疲勞,沒精神。
7、自我評價低,消極思維。
8、思維遲緩,注意力不集中。
9、開始思考關于死亡
10、以上癥狀,持續兩周以上。
抑郁癥發病率及相關自殺率的居高不下,給社會和患者帶來巨大負擔。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楊甫德教授建議:如果工作、學習、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,應及早前往精神?漆t院或綜合醫院的?崎T診進行正規診療。
二、這些人患抑郁風險更高
抑郁癥的發病和很多因素有關,比如環境因素、心理因素、刺激因素等等,尤其是以下幾種因素,更容易使人產生抑郁傾向:
內向性格:內向者多不善于表達,他們會把負面情緒和壓力堆積在心底,漸漸變得孤僻、敏感多疑、固執,長期如此下去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和絕望當中。
偏執的性格:追求完美不是什么壞事,但過于追求完美就是偏執了。這種人,一旦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覺,就會陷入強大的失落感以及自責感之中,而且喜歡鉆牛角尖。
童年創傷:在童年時期,他們遭受到虐待、暴打,有很嚴重的心理創傷,這種人極容易在成年后產生抑郁癥。
社會因素:明星自殺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們長時間飽受各種壓力折磨,長期休息不足,慢慢地,會出現長期性的悶悶不樂,不愿意去社交,睡眠也是非常不好,最終導致抑郁傾向,嚴重的患者就會出現自殺或者自殘的行為。
三、如何幫助有抑郁癥的親友?
抑郁癥雖不是生理疾病,但它同樣會帶來了經濟負擔,更嚴峻的是,患者會因此而導致的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失業,人生失去活下去的動力,更容易走上極端的道路。
若是我們的身邊有親友正被抑郁癥困擾,做到以下幾點,讓患者們看到黑暗中的“光明”。
1.多聽少說,讓他放松
與抑郁癥患者的交流,更多要以傾聽為主,讓患者傾訴自己內心的憂郁。在交流過程時,可以放松肢體,讓患者感到舒適,知道你是在用心去聆聽他的不安。
2.花時間相處
抑郁癥患者需要的是陪伴,花些時間陪著對方,簡單的交談,也能讓他們知道你在關心他們。
3.幫忙查找相關信息,或帶他們去看醫生
走出家門,主動求助,陪同患者一起去專業機構檢查。注意,不要過早提議去找醫生,而是先在了解抑郁癥的信息后,讓他們感覺到你是真的在用心幫助他們、關心他們,他們才會不再回避自己的抑郁狀態,主動聽取你的意見。
4.照顧好自己的情緒
抑郁癥患者會對家人進行攻擊,長期相處下去,自己可能也會產生抑郁的無助和絕望。所以,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,不要意氣用事或將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到患者身上。相信風雨總會過去,能拯救一個抑郁患者,這不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嗎?
抑郁者可能并非真正想關死心房的那扇“門”,他們比任何人都渴望有人可以懂他們、了解他們,在黑暗中掙扎時可以有人伸以援手。希望這篇文章,能夠幫助更多抑郁家庭,早日走出陰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