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核氣(imaginedbolusinthroat)是指咽喉中有異常感覺,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的病癥。如梅核塞于咽喉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時發時止為特征的咽喉疾病。相當于西醫的咽部神經官能癥,或稱咽癔癥、癔球。該病多發于壯年人,以居多。梅核氣主要因情志不暢,肝氣郁結,循經上逆,結于咽喉或乘脾犯胃,運化失司,津液不得輸布,凝結成痰,痰氣結于咽喉引起。“梅核氣”一名首見于宋代《南陽活人書》,有關病證記載最早卻見于戰國晚期的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,其曰:“心脈大甚為喉營”,即言喉間有物。漢代《金匱要略》描述了婦人“咽中如有炙臠”的癥狀及治療。
主要癥狀
此病既無全身病變,更無前驅癥狀。惟覺喉頭有異物感,無疼痛,往往在工作緊張時或睡著后或專心做事時可以完全消失,閑暇無事或情志不暢時異物感明顯,當吞咽口涎或空咽時更覺明顯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而進食時,則毫無梗阻感覺。很多病人恐懼是喉癌或食道癌而致思想負擔沉重。借助現代儀器局部檢查及X線吞鋇檢查并未發現器質性病變。常伴有精神抑郁,心煩疑慮,胸脅脹滿,納呆,困倦,消瘦等。婦女常見月經不暢,舌質暗滯,脈弦。治療宜疏肝解郁、行氣散結,用半夏厚樸湯,肝郁不舒用逍遙散加減。
病理病因
分為器質性病因和非器質性病因兩種:
器質性病因
莖突過長、頸椎病、上呼吸道慢性炎癥、咽肌食管肌痙攣、反流性食管炎、食道裂孔疝及胃病、咽喉及扁桃體病變、慢性鼻竇炎、環杓關節炎、咽、喉、食管、賁門部癌腫早期等等。
非器質性病因
年齡30-40歲發病率較高,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,常見有咽喉神經官能癥、癔病、疑病性神經癥、精神分裂癥等。梅核氣主要因情志不暢引起,因此細心開導、解除其思想顧慮,有益于疾病痊愈。此外,也應少食煎炒辛辣食物。